费孝通如何看待乡土社会 中国乡土社会的核心特征

费孝通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

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,作者在这里定义了土地的重要性,我们以农业为生。人与空间上不流动;村与村之间往来很少、孤立、隔膜多。因此是熟人社会,乡土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交流并不是基于"对契约的重视,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规范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"。在以城市为主导的语境下,我们会嘲笑乡土社会的某些特质,但实际上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根基所在。

为什么费孝通会认为“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”?...

中国乡土社会的三大核心特征

  1. 土地依赖与农耕文明:中国社会基层看来是乡土性的,这里的研究聚焦于中国农村的乡民。费孝通先生提出,乡土社会呈现出地域性特征,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,形成了生于斯、死于斯的生活模式。"乡下人离不了泥土"——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,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。靠农业谋生的人是"粘在土地上的",这种生活方式与土地息息相关,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。

  2. 社会流动性低: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,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在一个"熟悉"的基础上,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。农民聚村而居,形成了村落这一特定聚居形态。由于耕地面积小,需要协作灌溉等原因,人们聚村而居,进一步强化了地域的固定性。这种特性阻碍了法律的产生,因为习惯和常识已经足够应对生活中的变化。

  3. 熟人社会关系网络:费孝通所说的"乡土性",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地域和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。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和传统性。我国的历史是乡村历史,人口大部分是农村人口,现在的城市大部分由农村演变而成,城市人口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,城市仍然有浓厚的乡土文化、乡村习俗。

为什么费孝通会认为“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”?...

相关问题解答

  1. 为什么说中国社会至今仍具有乡土性?

哎呀,这个问题问得好!其实啊,咱们中国社会虽然现代化进程飞快,但骨子里还是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。你想想看,现在城里人逢年过节还是要回老家,这种"根"的意识特别强。而且很多城市里的社区关系,还是那种熟人社会的模式,邻里之间互相照应,这不就是乡土社会的延续嘛!更不用说现在还有40%以上的人口在农村生活,这种乡土底色怎么可能轻易褪去呢?

  1. 乡土社会对现代中国有什么影响?

哇塞,这个影响可大着呢!首先是在人际关系上,咱们中国人特别重视"关系网",这就是从乡土社会的熟人模式延续下来的。其次在思维方式上,很多人还是保持着安土重迁的观念,选择工作地点时都会考虑离老家近不近。还有就是办事习惯,有时候更相信人情而不是规章制度,这些啊,都是乡土社会留给我们的"文化遗产"呢!

  1. 费孝通的乡土理论现在还适用吗?

当然适用啦!虽然现在社会变化很大,但费老的理论框架还是很有解释力的。比如说现在的"北上广深"漂们,虽然人在大城市,但很多人心里还是惦记着老家的那一亩三分地。而且你看现在的乡村振兴战略,不就是在重新审视乡土价值吗?所以啊,这套理论不仅没过时,反而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很多现象。

  1. 如何理解乡土社会中的"熟人社会"特征?

这个特别好理解!你就想想小时候住在老家的时候,街坊邻居都认识,出门买个菜都能碰上好几个熟人。在这种环境里,大家办事靠的是信任和人情,而不是冷冰冰的合同契约。因为彼此知根知底,所以很多事情一个眼神就能明白,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条条框框。这种人际关系的亲密感和信任度,正是熟人社会最迷人的地方呢!

本文来自作者[匡立]投稿,不代表新知探坊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glxfj.com/jdjs/202510-RCX9XnsADHy.html

(396)
匡立的头像匡立签约作者

文章推荐

发表回复

作者才能评论

评论列表(3条)

  • 匡立的头像
    匡立 2025年10月25日

    我是新知探坊号的签约作者“匡立”

  • 匡立
    匡立 2025年10月25日

    本文概览:费孝通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 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,作者在这里定义了土地的重要性,我们以农业为生。人与空间上不流动;村与村之间往来很少、孤立、隔膜多。因此是熟人社会,乡土...

  • 匡立
    用户26080529 2025年10月25日

    文章不错《费孝通如何看待乡土社会 中国乡土社会的核心特征》内容很有帮助

联系我们

邮件:新知探坊号@gmail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